您好!欢迎进入NBA极速体育免费官方网站

65mn钢板
服务热线:

022-85616666

历史钩沉 探访百年本溪湖工业遗产群

成功案例

全国服务热线

022-85616666

历史钩沉 探访百年本溪湖工业遗产群

时间: 2024-06-10 |   作者: 成功案例

  “南有汉冶萍、北有本溪湖”,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的煤铁,百年前在行业就小有名气。

  本溪的溪湖地区煤铁资源优质丰富,明代已成为辽东重要产铁区,清代成为中国东北采煤冶铁中心。近现代时期,第一批不锈钢、第一批梯型弹簧钢、第一炉工业用硼钢、第一批解放汽车、第一批坦克、第一批拖拉机,乃至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潜艇、第一枚火箭……都使用了本溪的钢铁材料。当年的钢铁公司经过多次改制重组最终为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钢集团”)。

  有着“共和国的功勋企业”之称的本钢集团,既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现代化煤铁公司之一,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本溪煤铁的历史,在工业领域创造了多个历史上的“第一”,承载几代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是这座工业城市辉煌工业时代的见证,如同钢铁工业的“活化石”,成为中国近代煤铁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历史上有“先有本溪湖后有本溪”之说。本溪湖曾为史上辽东胜景之一,此湖周边方圆数十里很早就有掘煤炼铁史记。本溪和煤铁,紧紧相连。

  本溪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宠智介绍,因为盛产煤铁,本溪被誉为“煤铁之城”。早在汉代,本溪就发现了丰富的煤铁矿藏,宋元时期出现原始采煤业,明代为辽东重要的产铁区,清代其煤铁业曾一度发展成辽东地区采煤冶铁中心。

  本溪因煤铁而起,因煤铁而盛,作为拥有多个“国内首创、全国第一”的城市,煤铁的发展在这个城市留下难忘的记忆。

  始建于1905年的本溪湖煤铁公司,1912年更名为“本溪湖商办煤铁有限公司”,开始建设1号高炉、2号高炉。其中1号高炉炉高60米、炉容291立方米,日产生铁130吨,采用当时亚洲最先进设备工艺,成为东北钢铁工业高炉炼铁的开端。

  据了解,在高炉中把铁矿石还原成铁的冶炼方法,具有生产量大、生产率高、工艺简单、能耗低等优点。高炉冶炼推动了炼铁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加速了钢铁产业的崛起。

  1915年和1917年建成投产的本钢一铁厂1、2号现代化炼铁高炉,促进了东北的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后数年,至1931年8月之前,“本溪湖商办煤铁有限公司”由一个单纯经营煤矿开采的企业,扩展到具有铁矿开采、选矿、团矿、炼铁、炼焦、化工和发电等多种生产能力的联合企业,累计生产原煤7834517吨、生铁838090吨、焦炭1485143吨。“南有汉冶萍、北有本溪湖”,即是当时中国煤铁业的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公司改组为本溪钢铁公司,后逐渐发展为本钢集团的一部分。2008年12月17日,历经百年的本钢一铁厂区正式关停,1号、2号高炉退出历史舞台。2013年,本溪湖工业遗产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铁厂旧址现存的1号高炉,不仅是当时我国东北地区新式炼铁的第一座高炉,也是我国现存原址未移动过的高炉中最古老的一座,炉龄已超越百年,成为中国近代冶铁业的鼻祖。

  本溪市政协学宣文化文史委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本溪湖工业遗产群是集采煤冶铁生产、工业艺术流程、科学技术探讨研究、先进劳模榜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一体的全国为数不多的工业遗产群。多年来,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相关单位对本溪湖工业遗产群进行了保护修缮。

  本溪湖遗产群共有8处遗址,近20个单体,集中连片。原址的近现代采煤、输煤、洗煤、炼焦、冶铁、发电、运输等大工业生产流程及相关设施保存完整。其中,本钢一号炼铁高炉是至今我国现存炼铁高炉中历史最长的,炉龄超过百年的,且在原址从未移动过;采煤大斜井当年号称亚洲第一、年产量超过百万吨。目前,本溪湖煤铁遗址设备保存较好,一号高炉、大白楼、小红楼等8个文物保护项目已经全部竣工验收。

  1927年本溪湖煤铁公司“八二三”大罢工,在当时很有一定的影响力,是抗日运动的一部分。1945年,日本投降,对高炉进行破坏,把最后一炉铁水凝固在了炉膛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中国的领导下,本溪煤铁工人用铁锤和钳子,一锤一钎地把炉膛里的铁刨了出来,恢复生产。

  1949年7月2日高炉点火生产,4日下午流出了属于新中国的第一炉铁水,当年本溪煤铁公司生产生铁4.48万吨,占全国铁产量的六分之一。1950年,研制生产出了我国第一批镍铬枪钢RS5,用于加工生产榴弹炮、野战炮和高射炮,强力支援了当时的发展。

  据介绍,本钢1号高炉从1958年至1988年,连续30年保持全国大中型高炉利用系数冠军,是闻名全国的红旗高炉,本钢因此被誉为“共和国功勋企业”,被称为“中国第一铁”。

  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本钢生铁产量一路攀升,以不到全国1%的高炉总容积,承担起了全国1/4统配铸造生铁和1/2球墨铸铁的生产任务。那一时期的本钢创造了新中国多项“第一”:第一批不锈钢、第一批梯型弹簧钢、第一炉工业用硼钢、第一批解放汽车、第一批坦克、第一批拖拉机,乃至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潜艇、第一枚火箭上都使用了本钢生产的钢铁材料。

  从1949年第一炉铁水的流出,到我国历史上的诸多个“共和国第一”,本溪煤铁的红色基因浓厚。作为我国优秀钢铁企业的代表,为国家创造了物质财富,更积淀了精神财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百年铁厂,矢志报国,成为后辈的精神力量。本钢集团的相关负责人说,本钢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一代代本钢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锐意进取、奋斗拼搏,书写钢铁报国之志,厚植爱国情怀,是我们的荣耀,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重金属工业风”为城市留下一抹“工业乡愁”。2009年,本溪湖工业遗产群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当年“全国文物遗址百大新发现之一”,2011年被中宣部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工信部列入“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2018年被全国文物学会和建筑学会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20年公布为本溪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2年列入全国“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

  目前,本溪湖工业遗产群中的本钢一铁厂旧址建成的“中国第一铁”展馆,征集到百余件展品,展示炼铁高炉上百年的沧桑历史。

  在当地人眼中,钢铁工业是市民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共同体验,更是本溪城市的精神纽带,很多人认为工业遗产象征着本溪的创造精神,是本溪人自豪感和凝聚力的来源,寄托着世世代代本溪人的精神内核。

  据介绍,本溪的众多矿产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市区范围,使得发展钢铁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地生产的低磷、低硫、含有害杂质少的铸造生铁,被赞誉为“人参铁”。上个世纪中国的工业领域,曾流行一句话:“本溪的铁,北京的焦,上海的钻头,哈尔滨的刀”。这是对本溪高质量生铁的认同。

  本钢生产的“人参铁”,用户遍及全国,并远销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地区,1984年荣获出口“免检”证书。1985年本钢生铁产量居全国第4位,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中占有主体地位。1992年至1998年,本钢生铁产量连续7年突破60万吨,“八五”期间多产铁20万吨。

  旧址关停后,“人参铁”的生产没有停。1994年,本钢集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199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20家大规模的公司集团试点单位。

  2021年,鞍钢本钢重组完成。诞生于一个多世纪前、相距仅60多公里的鞍钢、本钢,亲历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蹒跚起步、新中国工业建设的艰难开局、改革开放后工业化的快速地发展……从钢铁报国到钢铁筑梦,两家百年企业携手打造巨型钢铁“航母”。“重组后,兄弟齐心,鞍本资源、研发、物流和新能源等多方面的协同价值,都将得到发挥。”鞍钢集团战略规划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鞍本重组整合后的协同效应,在公司制作经营活动中一一显现。按照鞍钢集团战略规划,《本钢集团“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形成,鞍本在采购、科研、销售、物流、资源、国贸、产业金融多条战线完成“协同作战”;本钢扎实推进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核心的“1+2+N”市场化改革,全员实物及劳动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同比分别提升6.7%和11%,企业上下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顶层设计上形成“5+1”工作格局,明确了“1+4”重点任务,使本钢内部管理和外部形象都取得明显进步。

  如今,本钢集团插上了腾飞翅膀,进一步巩固并增强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打造高端、绿色、极具国际竞争力的钢材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