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NBA极速体育免费官方网站

65mn钢板
服务热线:

022-85616666

蓝领科学家王军:“工人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工作。”

蓝领科学家王军:“工人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工作。”

时间: 2024-06-27 |   作者: 产品展示

  在很多人眼中,工人与从事研究、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有很大的距离。但有这样一个人,面对他人“一个工人也敢挑战这样的世界级难题?”的质疑声,从不退缩,坚信着“工人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工作”,以专业的技术和满腔的热爱,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科学家之路”。他,就是蓝领科学家王军。

  11月7日下午,世界技能博物馆“匠心接力上海行”来到了宝武人才开发院。这里也是第44、45届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参与培养的机电一体化项目国家队选手分别在这两届世赛中获得金牌和银牌。

  当天,让“技能打卡”的学生们“大开眼界”的不仅有机电一体化、工业4.0这样的世赛项目体验活动,还有一位穿着印有“热轧厂王军”字眼工作服的老师。

  在许多人眼中,工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动,与科学家的高深研究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怎会是像科学家那样工作?

  工人出身的他,先后攻克了热轧领域三大世界级行业难题,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共申请国家专利242项、PCT国际专利12项,先后荣获国内外发明金奖22项、法国巴黎发明展列宾发明荣誉大奖……

  对于这位宝武集团宝钢股份技能专家、全国技术能手来说,“工人可以像科学家那样工作”不是口号,而是35年的工作经验之谈。

  工人也可以创造性地工作,事实上,工人搞发明创造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比起科学家,一线工人对装备和工艺更加熟悉,对机器的特性更了解,也最该知道设备哪些地方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工人有“天然的实验室”——生产车间,也有“天然的研究课题”——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碰到的难题,而且他还可以更快、更方便地检验自己的创新成果是否有效…… ——王军

  在王军看来,工人这个身份,不但不是搞发明创造的障碍,反而是助力。显然,对很多人而言,这是个很“新鲜”的观点。

  当然,35年前,当王军高中毕业到宝钢技校读书时,也没想到自己会走那么远——

  “1987年,技校学了2年后,我正式到宝钢热轧厂工作,那时21岁,担任剪刃组装工。当时的目标是钳工八级,完全没想到要搞什么创新发明。”

  但进了“天然的实验室”,碰到了“天然的研究课题”,爱动脑的王军不由自主地想去优化生产的全部过程和设备,搞起创新来。

  他的第一个创新成果是“飞剪剪刃快速更换法”。通过简化剪刃的更换程序,这样的解决方法既降低了劳动强度,又缩短了停机时间。以前更换一个剪刃,两个人需要一个半小时,但用王军的操作法,一个人只用半个小时就行了,生产效率等于提高了6倍!

  后来,这个工作方法被选为宝钢集团公司先进操作法,并在七项先进操作法中名列榜首。

  这是王军在工作生涯中获得的第一项重要荣誉,对他影响很大。之后,王军获得了一系列更为重量级的荣誉,但这个“最初的荣誉”,一直是王军最看重的荣誉之一。

  “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激励。没想到自己解决工作问题的一些创新举动,竟能获得单位这样的认可,这让我创新动力十足。”

  我们公司的创新氛围很好,用很多方法帮助员工岗位创新,鼓励员工突破岗位局限,我们集团70%的发明都来自一线员工。有时我也在想,如果当时进的单位没这么好的创新氛围,自己是不是还能有今日的成绩。——王军

  从这个“飞剪剪刃快速更换法”开始,王军开启了大步创新发明之路。他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身边的同事,工人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创造性地工作。

  “最开始出成绩时,一些同事认为‘王军这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但我的发明创新连续不断地出来,他们就认服气了,也意识到工人也可以创新。”

  不过,创新之路越往下走,王军越意识到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1996年,女儿要读小学1年级了,王军也决定“上学”——到同济大学夜大读大专。

  在王军看来,学习真正的价值就是“学以致用”,这也是为什么2004年本科毕业时,王军决定做一个和工作相关的课程设计。当时,王军工作车间在用一套丹麦的喷印系统,这条产线万吨,经过多年的优化设计,王军和热轧同事们已经把产量提高到了近600万吨,但是,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喷印系统要同时完成顶喷和侧喷的时间不够。

  最后,王军把设计一个组合喷印系统和三轴机械臂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这项设计最终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还在日本和韩国申请了两项PCT国际专利。

  8年的专业学习,让王军有能力去挑战更艰难的行业难题。10多年来,他先后攻克了热轧领域三大世界级行业难题,并因此于2008年及2017年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王军攻克的其中一个世界级行业难题是层流冷却关键设备技术。此前,这项技术被德国和日本两国所掌握,若要把它完全引入国内,至少需要耗费2.3亿元。

  当王军准备啃这块硬骨头时,周围不乏质疑的声音,“一个工人也敢挑战这样的世界级难题?”

  但是,王军用10年时间解开了这道世界难题。当时的压力不言而喻,因为研发技术期间,需要在现场做实验、搞研发,万一出现失误,可能会引起生产线停下来,损失无法估量。

  “压力当然大,不过我是苦孩子出身,从小习惯把压力当动力,所以压力对我不是问题。”

  在解层流冷却关键设备技术这道难题时,王军有一次曾连续3个月没回家。巨大的付出,最终换来了巨大的收获。

  这项发明能大大的提升0.8%的钢材成材率,同时还能节约水、电的消耗。以生产500万吨来计算,足足可以多增加4万吨成品材。——王军

  直到现在,王军工作一忙起来,还经常“夜不归宿”。在给“技能打卡”的学生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王军就没有回家,睡在了工作室。

  “还好,我家里人很支持我的工作。”当然,王军也很自觉,只要有空,就会分担家务活,“待会儿回去,我还要烧晚饭。”王军笑着说。

  虽然前一天晚上还加班到深夜没回家,但给学生们上课当天,54岁的王军依然神采奕奕,脸上一直挂着微笑,一点都没有显出疲态——

  “精神”的另一个原因是,王军喜欢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自己“愉快工作”的秘诀——像科学家那样工作。这也是王军被选为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申办形象大使时觉得“荣幸又开心”的原因。

  当得知我被选为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申办形象大使时,我特别高兴,也很幸运。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更多年轻人突破岗位的局限,在技能岗位上不断学习、发明、创新。——王军

  我们公司70%的发明来自一线名宝钢工人发明家。虽然在社会上,持“工人就是体力劳动者”这样想法的人还是大多数,但事实上,工人可完全像科学家那样工作,在创新中学习与创新,感受工作的价值与创新的价值,实际做到:知识改变命运,创新提升价值!这也将改变全社会对工人的固有观念。做工人也可以发明创造、奉献价值,也同样拥有精彩人生!——王军